向李玟致敬:關於樂觀,正念和心理健康
作者:高德賢
概括:
儘管面臨挑戰,李玟還是取得了國際成功,並成為許多人的榜樣。 不幸的是,她的去世引發了關於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接納和包容的重要性的討論。 雖然積極的思考賦予了她追求的力量,但正念可以提供內心的平靜和自我接納。當我們尊重她的傳承,同時提高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完整的新聞聲明
李玟的去世是一個悲慘事件,深深影響了她的粉絲和娛樂業。 李玟是一位極具才華和影響力的藝術家,在亞洲和西方都取得了成就。 她的成就包括單曲排行榜冠軍以及成為第一個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表演的亞洲人,使她成為許多人鼓舞人心的榜樣。
儘管取得了成就,李玟也面臨著個人挑戰,例如她的左腿天生就有異常,並且一生經歷了多次手術。 2023年3月,她向歌迷透露,在排練舞蹈時腿部舊傷復發,她不得不接受骨盆和大腿手術。 她表示擔心她的粉絲可能不會接受她的不完美。
不幸的是,2023年7月2日,李玟試圖自殺,隨後被送進醫院。 三天后,即 2023 年 7 月 5 日,她去世,享年 48 歲。這一令人心碎的消息在她的粉絲和更廣泛的社區中引起了震驚和悲傷,他們在她的最後一篇 Instagram 帖子中表達了哀悼和支持。
她的英年早逝也引發了關於心理健康和抑鬱症的討論,很多人都感到驚訝,因為她一直開朗、活潑、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对待,但這也可能隱藏了她內心的掙扎。 它提醒我們,即使是那些看似堅強和成功的人也可能正在與個人的脆弱作鬥爭。
李玟作為亞裔美國藝術家的影響力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她打破了界限,成為全世界年輕亞裔女性的榜樣。 她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歌手、舞蹈家和演員的傳承將繼續激勵子孫後代。
從心理健康角度解讀
從積極思考的角度來看,李玟的旅程可以被視為戰勝逆境的勝利,也是樂觀和決心力量的證明。 儘管面臨腿部的身體挑戰,她仍然追求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情,獲得了最高水平的國際認可,並成為娛樂界的有影響力的人物。 她積極的態度和開朗的舉止激勵了很多人,展示了面對困難時人類精神的力量。在李玟的例子中,她積極的心態可能幫助她度過了艱難時期,從挫折中恢復過來,並在身體有限的情況下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然而,從基於正念的心理學影響的角度來看,這些挑戰可以被視為生活中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的反映。 正念強調生命本質上是不可預測和脆弱的; 對完美和成就的執著可能會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不滿而最后選擇了絕望。 李玟的腿病和情緒波動可以被視為生活中固有的不如意。
在正念哲學中,對名譽、成功和世俗成就的追求被認為是一種依戀形式,當這些成就是無常或無法實現時,可能會導致痛苦。 李玟對自己作為開朗、積極公眾形象的依賴可能導致了她內心更多的掙扎,以維持這種形象和隱藏她真實的情感,消耗她更多的精力而不再有心智能力和精力去面對那些脆弱時刻的煎熬。在那一刻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們以前也見過同樣的案例。 深受喜愛的演員兼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以其富有感染力的幽默和積極的舉止而聞名。 然而,他多年來一直與抑鬱症和藥物濫用作鬥爭。 儘管在公眾面前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但他的內心鬥爭最終導致他在 2014 年悲慘地自殺。他的一生是一個令人心酸的例子,說明即使是那些看似流露出積極樂觀態度的人也可能遭受深深的痛苦以煎熬。
在這種背景下,正念教義提倡培養踏實感和不執著於結果,承認生活充滿歡樂與悲傷。 雖然樂觀心態可以提供動力和方向,但正念哲學表明,通過擁抱生活本來的樣子,而不是依賴過去的成就或未來的結果,可以找到更深層次的內心从容和滿足感。
從正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念可能會讓李玟找到更深刻的內心从容和自我接納感,儘管她有不完美和脆弱以及無論外部挑戰如何, 通過培養正念和自我包容,她可能會體驗到更大的滿足感和更平衡的人生觀,超越娛樂業的起起落落和觀眾期望的得失。
值得注意的是,樂觀心態和正念心理學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 兩者都可以為應對生活的複雜性提供寶貴的見解和工具。 積極思考可以提供動力和方向,而正念教學可以提供對存在本質的更深入的理解和更从容的心態去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和脆弱。 最終,一個人如何度過人生旅程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他們的個人信仰、經歷和應對機制。
免責聲明:
上述文章僅供參考和教育目的,並不構成專業的心理建議或治療。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與李玟沒有任何直接接觸,也無法接觸到她的個人信息或經歷。 文章中分享的觀點源自積極思考和正念心理學的一般知識,不應被視為對李玟心理健康或生活經歷的具體評估或診斷。
上述文章旨在以尊重的方式討論李玟生活中的挑戰和環境,同時不削弱她的重大成就和對數百萬人的積極影響,特別是受到她的生活和傳承啟發的亞洲女性。並不意味著否認 她作為音樂家、舞蹈家和歌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作為第一位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表演的美籍華人,代表著一項非凡的遺產,給世界各地無數人留下了持久的印象。
此外,李玟克服身體障礙、追求夢想的能力也給許多年輕人帶來了強大的鼓舞,展示了努力、決心和追隨自己的激情和夢想的重要性。
圍繞她的困境的討論並不是為了掩蓋她的成就或破壞她的傳承,而是為了揭示生活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挑戰,即使是最成功和最有成就的人也可能受到影響。 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重大問題,可能影響任何人,無論其外部成就或公眾形像如何。
此外,本文無意給李玟的家人或親人造成任何額外的痛苦或困擾。 目的只是為了在她的公共生活和成就的背景下探索不同的心理觀點和概念。 必須以包容性和開放的探索態度來討論有關心理健康和個人內心的心理鬥爭和掙扎,並承認每個人的旅程都是獨特和復雜的。
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正面臨心理健康挑戰,請尋求合格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或適當的幫助熱線和有关組織的支持。 請記住,尋求幫助是力量的標誌,並且我們有可用的資源在困難時期提供需要的幫助和支持。
References:
Cheek, K. S., & Miller, P. A. (2021). "Toxic Positivity: The Dark Sid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How It Can Affec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2(3), 945-961.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Grant, A. M., & Schwartz, B. (2011).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the Inverted U."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1), 61-76.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he "inverted U" in positive psychology, suggesting that too much positivity can have diminishing returns and potential drawback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balance in positive thinking.
Gruber, J., Mauss, I. B., & Tamir, M. (2011). "A Dark Side of Happiness? How, When, and Why Happiness Is Not Always Goo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3), 222-233.
Zindel V. Segal, John Teasdale, and Jon Kabat-Zinn.(2002)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ng relapse.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2002)
Joseph E. Bawa and Lisa W (2007). Hayes.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health benefits: 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7.
Stefan G. Hofmann et al. (2010).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0.
Natalia E. Morone et al. (2008). Mindfulness medi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Pain, 2008.
Filip Raes et al.(2009).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reduces overgeneral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formerly depressed pati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9.
Susan W. H. Beckwé et al (2011).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conditions: Evidence to date.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2011.
Comments